2005年至2007年,北京房價陷入屢調屢漲的怪圈。圖為2006年4月北京一在建樓盤。圖/CFP
  2005年之前的房地產市場充其量是方興未艾,在這之後才算走到中國經濟的舞臺中央,大戲開唱。從2005年到2007年,這一段時間之內,新聞不斷、名人輩出,政府、開發商、投資客、炒房團、購房者輪番登場搶占頭條……買房的炒房的,演戲的看戲的,全民狂歡,不亦樂乎。
  泡沫始現 政策橫出
  過去人們見面常用的問候語是“吃飯了嗎?”,而在2005年,幾乎要被“買房了嗎?”所替代;如同早些年人們對於投資股票的狂熱,投資買房的吸引力似乎更讓人欲罷不能。
  一組官方數據,直接明瞭地說明瞭購房人是如何“眾人拾柴”將房價這把火徹底燃燒的。2004年1季度,北京市住宅銷售均價為5826元/平米;而到2005年末商品房均價達到6725元/平米,比前一年上漲1083元,上漲幅度達到19.2%。
  啤酒不能沒有泡沫,但樓市卻經不起太多泡沫。在這一年,政府的宏觀調控開始向樓市集中火力。從2005年3月國務院發出《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》,到緊跟著七部委聯合出台穩定房價的“新政”,先後數十條關於嚴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橫空出世,顯示了中央政府對於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的決心和力度。
 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,當年的樓市恐怕很難找出幾個贏家,一貫自信滿滿的地產大佬潘石屹,在年終總結公司業績時也直言不諱地表示:2005年SOHO公司並沒能完成其預期的業績目標,不過在地產界集體遭遇寒冬的環境下,他個人表示對這樣的結果還算是滿意。
  越調越漲的怪圈
  根據資料記載,2005年3月5日,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,2005年“將重點抑制生產資料價格和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”。
  然而政府的調控舉措卻遭到部分學者質疑。有一種聲音認為,宏觀調控控制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,會導致房地產供給變少,進一步助長房價上漲。這個觀點在後來的北京、上海等多個城市的都得到了印證。
  2006年,建設部等多部門出台了調控措施,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“90/70”政策。“90/70”政策是自2006年6月1日起,凡新審批、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,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(含經濟適用住房)面積所占比重,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%以上。這一次,沒有打太極般的優雅,作為最直白的手段之一絕對應該被載入史冊。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關照了“夾心層”的需求,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抑制房價上漲。
  2007年9月27日,央行再度重拳出擊,規定購買二套房必須首付五成以上,利率上浮1.1倍。當年12月,領軍企業萬科董事長王石公開表示“樓市拐點已經出現”,與此同時萬科在全國範圍內扛起降價大旗。樓市風向開始逆轉,終於在2007年年末,房價現出了階段性調整的端倪。
  大學畢業後就在北京工作至今的張婷婷(化名)向記者表示,她對政府的調控政策頗為失望。2003年她的月收入是3500元,當年北京二環和三環之間的房價多在6000元/平方米左右,以她的收入來看,一年的收入能買上7平方米,換句話說,還能買個衛生間。但是憑藉對於政府調控的信心,她一直沒有出手買房。多年過去了,雖然收入一路增加,但相比房價上漲的速度實在微不足道,在樓市越調越漲的怪圈中只能更加“望房興嘆”。
  需求井噴推升房價
  “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,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。”這後半句話,無疑成為錯失當年購房機遇的人們的共同心聲:一失足成千古恨!
  北京聯達四方房地產經紀公司總經理楊少峰2007年在其博客中寫道:今年以來,根據不完全統計,北京四環以內多數樓盤漲幅超過40%,尤其是7月份和8月份,相比之前的房地產市場,開發商已經不再有任何顧忌,以前漲價是幾百幾百地漲,現在每個樓盤幾乎是數千數千地漲。
  位於東四環朝陽公園橋東北的泛海國際,國慶節前期銷售價格17000元/平方米,7天長假之後便調整價格達22000元/平方米,再後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漲至25000元/平方米,每平米單價增長了8000元,漲幅接近50%。這僅僅是2007年下半年房價跳漲的一個縮影。
  “供求關係決定著房價。”包括中國住宅及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、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風瑞、時任中原地產華北區域總經理李文傑等業內專家,更願意這樣來描述當年看似瘋狂的市場。
  簡單來說,是由於2004年後出現了供應明顯不足的局面,從而導致了價格的飛升。“2004年北京住宅土地開發麵積比2003年下降了41.5%,2005年則比2004年下降了50%,可供開發的土地面積減少直接導致住宅市場的供應不足。”顧雲昌說,需求市場的大量釋放,對應的卻是市場供給的下降,供需缺口出現增大的勢頭。
  而北京居民住房消費升級換代、外部需求及拆遷引發的市場需求,共同卷入了這場全民買房的時代洪流。
  【典型事件】
  “國八條”出台
  2005年3月,國務院出台《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》,即“國八條”,共提出了八條意見穩定房價。《通知》引發各界極大關註,業內人士認為,新政雖然令房價“剎了一下車”,但無法從根本上抑制房價上漲。
  【典型人物】
  於凌罡:
  首倡合作建房
  2005年初開始,於凌罡個人發起集資建房倡議,打算通過非營利集資模式,購地開發精裝修板式躍層小戶型住宅,引起業內外廣泛關註。於凌罡一度獲得萬通支持,但由於種種原因,至今仍未成行。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李捷  (原標題:2005-2007 房價飛漲調控頻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m14dmbow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